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個股評析 - 大同(2371) 資產活化的最後一哩路

  

公司官網: 大同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僅為個人看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基本面》

營收目前仍沒有什麼起伏,高高低低,但營運於2021年已轉虧為盈,2021年前三季毛利率維持20%以上,截至第三季為止EPS保持為正數,長期受轉投資面板廠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映")虧損影響,2018及2019年歸屬於母公司共分別虧損195.6億、119.5億,大同持股華映約40%左右,認列虧損可觀,華映已於2019年09月18日經董事會決議向法院聲請破產,

另一轉投資太陽能矽晶圓廠綠能科技,也長期虧損造成母公司大同必須同步認列虧損,但綠能科技已於2019年08月30日經臨時股東會決議清算解散,


《技術面》

近期股價弱勢,有破底的意味,股價短期已連續跌破5日線、20日線、季線,短期如無法站回、穩在季線以上,季線下彎後將會形成反壓。


《股價型態》

股價目前仍處於近幾年的相對高點,尚未有明顯突破的跡象,加上近期股價疑似受消息面影響持續疲弱不振,後續仍需觀察其走勢是否有機會擺脫頹勢,持續上攻。


《籌碼面》

以下列舉重要幾個券商分點,由2018年經營權之爭至今的主要分點。兆豐大同、永豐金、群益金鼎、寶盛、台灣摩根士丹利、玉山南京東路、第一金高雄等等,各方勢力角逐其中,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兆豐大同這個券商分點,遙想當初2017年01月股價由10元漲到20元的連續大漲,即是兆豐大同的傑作,這兩、三年很多券商分點連續大買大賣,常常也會看到大同股票的籌碼會有外資大買大賣,由此可知,外來資金與內資的混戰,持續影響公司股價,有人丟就會有人接,有人往上拱又會有人丟,讀者可站在旁邊看戲即可,筆者預估,這間公司將來的籌碼仍會有巨大的波動,短期間成交量不可能就此黯淡下去。


《消息面》

  1. 〈觀察〉百年大同高層再現大地震 招牌擦亮恐非易事
  2. 大同高層又閃辭?傳中石化董座陳瑞隆出任
  3. 大同「去林郭化」讓改革先鋒走人 市場譁然
上面幾則新聞,只取最近五天的相關新聞,市場傳聞近幾天的大跌,跟高層人士異動有很大的關係,但投資人仍須自行判斷,依最近的消息面及市場新聞傳播的速度,有可能發文後,又有更新的消息傳出,投資人應謹慎以對,作好風險控管。


《結論》

依這幾年筆者的觀察,對大同股價的影響主要可透過下列幾點觀察判斷,除非公司營運有大幅改觀或有任何急遽變化,不論是往好的方向或往壞的方向,相信接下來股價的影響不外乎下列幾項因素。
  1. 土地資產題材。台北市中山北路的集團總部、復興南路、仁愛路....等等,族繁不急備載,這也是大同集團為何會被稱為資產股的原因,其子公司尚志資產目前正是土地活化最主要的推手,加上經營權易主後市場派代表三圓建設董事長王光祥。可以觀察兩間公司密切合作後,可對大同資產活化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2. 經營權之爭。市場派雖於2020年終於拿下大同集團的實際經營權,但歷史上只要有利益,同樣的情況也可能在接下來這幾年再次發生,觀察董監事改選後的董監事及其股權分佈,市場派在拿下經營權這部分雖有合作的共識,但在經營權拿下後,勢必面臨著即將到來的另一挑戰,利益的分配、資源的掌控、權力的更迭、理念的差異皆有可能引起其中一方的某些想法甚而引進外來資金的奧援,爭奪下次董監改選的實際經營權,這類情況這幾年有另一間公司才剛發生過,投資人可持續觀察後續的變化,相信除非發生什麼不可抗力的因素,股價短期間想回到2016年低點的機率極低,畢竟其土地價值已經成為市場上注目的焦點,加上受疫情影響的通膨,造成資產尤其是土地行情持續往上攀升,時代的趨勢配合美國QE的救經濟政策,土地資產價值的保值性已毋庸置疑。
  3. 可觀察華映破產後虧損認列的情況,公司將來的獲利表現是否可長期保持營利,毛利率是否可維持。
  4. 大同董事長及總經理職位及人選的不確定性。短期股價已由高點的39.9跌至最近一天收盤價30.45,短線已跌掉20%以上,同期間大盤點數幾乎沒什麼變化,市場上有一說法是因為經營階層的不確定性導致股價大跌,這部分相信與否,就只能留給讀者自由判斷了。筆者多年的投資經驗告訴我,股價大多數時候都是領先指標,除非有什麼突發性的利多或利空,不然市場上,永遠都有人"早知道",這些"早知道"的投資人,大多數時候往往都是最後的贏家。


以上僅為個人看法與紀錄,並無多空推薦,股票投資有一定風險,當事人須自負盈虧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